公元1370年,洪武皇帝朱元璋登基已经三年股票配资最新平台2025,这时的他觉得是时候举行一场盛大的封赏大典,以表彰那些在建立大明江山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们。
为了彰显对功臣们的感激与认可,朱元璋封了六位为公爵,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、魏国公徐达、郑国公常茂、曹国公李文忠、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。曾经一个几乎饿死的农民,如今却成为帝国最有权势的男人,单单为生死与共的旧部兄弟们封赏爵位显然不够,朱元璋决定亲自为他们制作一块特别的“丹书铁券”——这块铁券承载着不朽的荣耀与权势。它象征着拥有者将永享富贵。然而,六位开国公在接受这份殊荣时,怎么也没料到,这块看似无上的权力象征,竟成了他们悲惨命运的催命符,最终除了徐达,其他五位都以不同的方式遭遇了朱元璋的铁腕打击,命运的巨轮无情碾过他们,最终只剩徐达一脉苟延残喘,直到大明的覆灭。
展开剩余78%李善长的地位与萧何在刘邦时代颇为相似。他是朱元璋一早期的重要支持者,且在军政上都有极高的威望,与萧何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然而,李善长的结局与萧何却有天壤之别——悲惨多了。李善长表面上聪明精明,但骨子里却是典型的官场油滑人物。在大明建立初期,朝廷的权力斗争迅速白热化,李善长在利益的推动下,不顾一切地加入了朝廷内部的淮西派,试图通过党派争斗维持自己的话语权。虽然朱元璋对他的举动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容忍,但他从未真正放下警惕。李善长虽然表面上隐退,实际上却一直暗中培育势力,甚至通过胡惟庸这一人物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。最终,李善长与胡惟庸的联手,激起了朱元璋的怒火,在“胡惟庸案”中,李善长不仅丢掉了自己的公爵头衔,还牵连了九族,冤屈死于非命。唯一幸存的,是他的儿子李褀,凭借娶了临安公主为妻,勉强保住了一条命。
常遇春是朱元璋最为亲近的将领之一,可以说是他手中的左膀右臂。然而,常遇春却未能活见到大明真正的鼎盛。常遇春因功勋卓著,本该成为公爵,但朱元璋却将这个荣誉转赠给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。常茂年仅十五岁便继承了父亲的公爵头衔,成为大明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公。他的家族背景强大——不仅是太子朱标的小舅子,冯胜和蓝玉也都是他的亲戚。常茂一度显得风光无限,然而,他从小生活放纵,深受母亲宠爱,性格变得极为任性、傲慢。即便是冯胜,这位极力关心常茂的老丈人,也无力让他改变顽劣的本性。冯胜尝试教育常茂,但常茂表面答应,转眼就恢复了旧习。公元1387年,常茂随蓝玉北伐时发生了一个误会,他在与纳哈出的交流中翻译错误,导致双方冲突加剧,幸好冯胜及时制止了事态的恶化。朱元璋知道后,未曾对常茂产生好感,反而觉得他是个不值得信任的年轻人。为了报复冯胜,常茂竟上书揭露冯胜的“黑历史”,结果朱元璋果断削去冯胜的兵权,命令他退休。同时,常茂的国公爵位被取消,甚至被发配至远方的广西龙州,永不允许回朝。
李文忠,这位朱元璋的亲外甥,自幼跟随在朱元璋身边,并且在十四岁时便开始参与作战。年仅十九岁的李文忠就已展现出不凡的军事才干。在朱元璋的封赏大典上,他被封为曹国公。然而,因常年征战,李文忠的健康逐渐恶化,最终于大明建立后的第十七年因病去世,曹国公的爵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景隆。李景隆后来与朱允炆关系密切,曾全力支持朱允炆削藩的行动,但在靖难之役中,他的军事能力明显不足,最终成为了朱允炆的替罪羊。随着朱棣的胜利,李景隆也开始了他的悲惨命运,最终他因策马投降朱棣,而被剥夺了所有职务与爵位,甚至最终被彻底废黜。
冯胜的家族在大明朝中一度非常显赫。冯家兄弟最早是元末的一支武装力量,投靠朱元璋后,冯胜被封为宋国公。冯胜是位重臣,他的功绩与常遇春、徐达不相上下,因此朱元璋对他极为信任。可是,在蓝玉案爆发后,冯胜因为曾与蓝玉有较深的关系,逐渐成为朱元璋怀疑的对象。尽管冯胜屡次表示忠诚,但最终他和整个冯家,惨遭了朝廷的清算,冯胜的家族被满门抄斩,冯胜本人死于毒药之下。
邓愈,这位出身贫寒的英勇将领,年仅16岁便接手父兄的反元大业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逐渐投靠了朱元璋,成为了大明朝的卫国公。然而,邓愈的命运同样短暂,他只在卫国公的位置上呆了七年便因病去世,爵位由儿子邓镇继承。邓镇虽然在申国公的位置上表现不错,却因与李善长的孙女婿关系,最终被卷入了胡惟庸案,遭遇了悲惨的结局。
这六位公爵,原本都被认为是大明江山的根基,但最终只有徐达能够幸存至朝代的末日。他的生存秘诀,是极度的谨慎与“躺平”智慧。徐达从未参与朝堂斗争,一直与其他权臣保持距离,始终保持低调,不给朱元璋任何把柄可供利用。正因为如此,徐达与家族得以安稳度过了朝廷的风云变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忠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