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克新是明朝初年颇有声望的文官,他出生于巩昌,初期在泰州地区担任教谕,负责当地学生的教育。他在洪武二十六年,也即公元1393年时,教谕的任期已满,遂返回京城接受新的职务。朱元璋皇帝特意召见他,询问关于经书、历史以及政治得失等方面的见解。朱元璋以严厉著称,治下的官员犯错必受重罚,惹得朝中文武均感战战兢兢10倍杠杆配资,如履薄冰,唯恐一不小心,便会失去乌纱帽与性命。
在这种充满紧张气氛的环境中,面对朱元璋对政治得失的拷问,许多大臣因惧怕皇上的威严而不敢直言,纷纷奉承抑或避重就轻。然而,门克新并非胆小且低俗之辈,他敢于直言,毫不保留地指出朱元璋曾经的错误。朱元璋对他这种直率的态度感到十分欣赏,立刻将他提升为左春坊赞善。
展开剩余59%在当时的朝廷中,除了门克新,另一位敢于直言、同样任职于左春坊的官员则是来自绍兴的王俊华。因此,朱元璋曾自豪地对吏部尚书说道:“左有门克新,右有王俊华,两人皆重视直言。”尽管朱元璋性格独断、行事风格鲜明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忠言逆耳的意见置若罔闻,他对那些只会阿谀奉承或者拘泥于条条框框的官员极为厌恶。
某一次,各地的武生教官遵循惯例,来到京城述职,像张恒、吴从权等人完美呈述了这段时间训练士兵的情况。朱元璋对他们的表现颇为满意,接着问起当地方百姓的生活状况。令他失望的是,张恒等人竟然回答说:“作为训练士兵的教官,我们并无资格关心民间疾苦之事!”
朱元璋对此十分愤怒,严厉训斥道:“当年宋代的学者胡瑗在苏湘一带任教之时,也曾兼任一些经义与政务;汉朝的贾谊、董仲舒更是从农田一步步走到朝堂,凭借高瞻远瞩的眼光,积极参与治理国家事务。唐代的马周,即便在没有见到唐太宗的情况下,亦不遗余力地劝喻武官。”
“这些杰出的人物不满足于自己本职的工作,热心于更加广泛和有益的事务,因此才成为了历史上的圣贤。如今你们几人面对我所提的这样基础而重要的问题,竟然一问三不知,竟敢以不属于自己的职能来推脱责任?”训斥完毕,朱元璋便将他们的乌纱帽剥下,放逐至偏远之地,同时发榜告知天下学校,以此作为警戒。
发布于:天津市忠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